错那县是我国门巴族聚居地之一,也是门巴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文化遗产门类比较齐全,各具特色。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美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边陲文化资源。但由于错那县地处偏远,发展滞后,全县半农半牧及游牧为生的人口较多,传统技艺基础比较薄弱,群众思想观念与其他沿江县相比较,观念相对落后,加之本级财政财力单薄等因素导致全县文化产业发展依然落后。
一、基本情况
错那县现列为非遗传统技艺的项目5项(门巴木碗、门巴竹器、卡达藏刀、门巴服装编织、扎洞铃铛制作、1处荞麦酒酿制),2个合作社;民族手工业企业(合作社)6个(2处藏香、1处石锅、1处家具),无营利性演出、游艺、出版等单位,文化旅游实体点2处(指挥部旧址、门巴民俗博物馆)。
二、现状分析
(一)基础薄弱。在历史上,错那县属于游牧区域、地处偏远、与外界接触困难,除门巴族地区竹器编织技艺、卡达藏刀制作技艺、扎洞铃铛制作等三种技艺为生的部分家庭外,其余的均为游牧、半农半牧为生计,传统技艺传授基础单薄,导致非遗普查登录中除了民俗、歌舞外技艺类的文化遗产资源少,现有的技艺传授面不广。
(二)观念落后。由于传统等级观念,认为铁、铜、银器制作的家庭为下等人,他们在平时生活中低位很低,使传统技艺传授面受到阻碍,除祖传外,其余没有外来学童学习技艺。这些观念虽然在慢慢淡化,但一定程度上还依然存在,导致技艺门类单一、人员稀少。
(三)地处偏远。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是产业模式单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西藏的手工艺一般为民间传授,形成了以布拉宫雪堆白为代表的学校培养学徒,并到各地传授技艺。错那县地处偏远,外来人员较少,传授技艺的人员无几,形成了单一的游牧、种田为主的生活方式。
(四)认识不足。从事文化行政工作的人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范畴不了解,宣传教育面狭窄,甚至不了解政策等因素造成辖区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形式单一。认为,民族手工业就是文化产业,除此之外,文化产业大范畴的内容不理解。
三、对策建议
(一)大胆开发,合理利用。通过查找不足,大胆创新工作形式,大力实施传统工艺发展战略,吃透有关政策法规,抓住旅游事业发展的机遇,发挥好竹木资源优势,在勒布沟旅游发达区域整合竹器和木器编织技艺项目,开办村集体或个人投资的合作社,以现有资源为突破口发展好文化产业。
(二)重点扶持,做好保护。扎洞铃铛享誉闻名,但由于地处偏远等因素,没有很好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起来,因此,作为重点扶持方向,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精湛技艺焕发新活力,丰富全县文化产品种类。
(三)发挥优势,寻求突破。错那县,是门巴族聚居地之一较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要从传统歌舞文化为突破口,仓央嘉措文化旅游品牌为出发点,大力开展民族民间艺术演义工作。结合,旅游工作,在勒布沟开办门巴族民族艺术演义展示场所,活跃消费市场,丰富文化产业。
(四)保护资源,合理建设。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的不同层次、多样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保护好现有的文化资源,保留和修缮好传统古村落等古建面貌,让更多的人进一步深层次了解传统建筑技艺。如,门巴族的民居,经历了新农村建设、小康示范村两次的重建、新建、搬迁工程,在改善民居条件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建筑特色、格局、分布等传统建筑文化,应保护好资源的条件下合理建设,使原有的文化产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优势互补,补充短板。错那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游客逐年增加,仓央嘉措诗歌文化旅游节品牌享誉全国,这是错那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下一步,我们要狠抓机遇,以勒布沟为示范基地,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发展项目,应从开办演义厅、展演非遗节目、体验传统美食、观光门巴古村落、扶持家庭博物馆和开放手工艺街区等多种形式不断力求增加文化产值,不断发展错那县文化旅游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