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人民政府
今天是: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错那>错那旅游 > 民风民俗

错那旅游之门巴民风民俗篇

2019-01-20 17:11:00 来源:错那县旅游发展委员会

错那县居住着藏族汉族、门巴族、回族等民族,全县以藏族和门巴族为主。

门巴族:

门巴族中也流传着猴子变人的传说。据《贤者喜宴》记载:众猴因食谷物而变为人,他们食自然之谷物,穿树叶之衣,在森林中如同野兽一样生活,犹如珞与门地方之人那样进行活动,而遍及于西藏。达巴八措一带的门巴族,至今还有戴猴头面具化装跳仓姆舞的习俗。门巴族的族源,主要是古门隅的土著居民与一些南迁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古代的门隅范围较广,族、部众多,吐蕃人称之门巴。”“门巴这一族称,既是门巴族的自称,也是他称,意思是居住在门隅的人。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各地门巴族还有一些带有地域概念的称呼。如门隅勒布一带的门巴族自称勒波,邦金一带的门巴族自称学增,达巴一带的门巴族自称达巴,珞瑜北境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大部分门巴族自称竹巴。

7世纪初,青海一带的吐谷浑被吐蕃打败,一部分居民被迫徙居罗门——南方之门隅。吐蕃政权后期,又有许多吐蕃农区人南迁门隅,逐渐与门隅的土著居民相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其中一部分成为今天的门巴族。

9世纪初,门巴族的族名开始出现在藏文史料中。现有人口0.74万人。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以及墨脱、措那、隆子等县。门巴,原是藏族人对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门隅一带人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后成为门巴族的自称。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藏文。门巴族人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门巴族人民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门巴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823年,唐朝与吐蕃在拉萨大昭寺前设立的"甥舅和盟碑"中就有"南者门巴"的记载。

门巴族与藏族关系密切,在生活习俗方面受藏族影响较大。在服饰上,门巴族人喜爱用羊毛织品氆氇为原料。男子多穿氆氇袍和绛红色的长袍。妇女习惯在背上垫一张羊皮或牛犊皮。门巴族妇女颈上都悬挂着用松耳石、红珊瑚、玛瑙等串成的装饰品,并喜戴手镯、戒指。她们的内衣颜色多样,无开襟、无领、无扣子,只开一个圆口由头上套穿;外衣的胸前挂一个用金属制成的护身盒,内装佛像及经卷,叫作“噶乌”,以示吉祥。他们不论男女都系一条约2米长的红氆氇腰带,男子们腰间都挂一把砍刀。由于地处亚热带,男女一般都穿长短两种上衣。

门巴族村寨相对分散,十几户、几十户的村落,往往分几个居民点。房屋结构因气候差别而略有不同。门隅一带的住房用石头砌墙,"人"字形屋顶上覆盖木板,加压石板。房屋一般分三层:上层放草和秸秆;下层关牲畜;中层则是一家人的居所。

门巴族的饮食结构因地而异,既有吃玉米、稻米、鸡爪谷的,也有吃荞麦、小麦和青稞的。他们喜欢以辣椒佐餐。炊具喜用石锅,门巴语译为"可",石锅煮出来的饭菜味道更佳。

在经济生活中,门巴族人享誉四方的是他们的家庭手工业,特别是加工木碗和编织竹织竹器的技艺更是长盛不衰。由于门巴族的木碗具有花纹漂亮、结实耐用、便于携带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门巴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正是这块民歌的丰地沃壤乳育出了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那样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已被译成多种文字的著名诗集《仓央嘉措情歌》脱胎于门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风格上都保留着门巴族情歌的特色。门巴族青年男女交往是很自由的,情歌自然也就成了联结青年人心扉的纽带,他们有着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